個別民主生活會淪為多次彩排後的“完美話劇”,本該打開天窗說亮話的參會者遮遮掩掩,生怕“傷人害己”。“政績觀偏差”、“脾氣太大”、“特權思想”等頻頻出現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用詞,反映了一些官員的通病,還是在心照不宣“搞默契”�6月20日《南方都市報》)
  開好民主生活會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一直是我黨的傳家寶,要開出高質量的民主生活會,就要談真問題、真談問題撈“乾貨”。自從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以來,各地紛紛結合“四風”難點,找準自身“痛點”,“一把手”更是敢於拿自己開刀,往“傷口上撒鹽”,民主生活會猛料頻出,火辣有勁兒的“挑刺”真正起到了“紅臉、出汗、排毒、治病”的效果。
  然而,在媒體廣泛報道、網民熱議之後,一部分群眾卻開始對這些猛料不再那麼感冒、甚至產生了疑問,開始質疑起是官方刻意地包裝、作秀,認為會議無非是“作”給上級看、“演”給群眾看,念念材料擺擺功、無關痛癢提提過。經過“彩排”,既查擺了“問題”,又避免觸到短處;既讓群眾“暢所欲言”了,又不至於領導“下不來台”。這樣無關痛癢、避重就輕,說到底還是形式主義、運動一陣風。
  這種現象,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。一方面是中央的高度重視和堅定決心,一方面卻是部分群眾的不領情、不買賬。究竟問題出在了哪裡?筆者以為,還是所謂的“猛料”來的不夠猛,以至於給人落下虎頭蛇尾、嘩眾取寵的印象。加之,一些地方政府不作為、亂作為,導致陷入塔西佗信任危機;部分不良媒體惡意炒作、庸俗跟風,導致公信力大損,群眾難免出現新聞倦怠和認識偏差。
  那麼如何才能讓民主生活會保持原汁原味呢?首先,恐怕還得真正沉到基層,傾聽民聲,這樣才能打開天窗說亮話,自我批評才能一針見血、單刀直入。其次,開會只是開始,關鍵在監督整治,立說立行、邊查邊改,才能有實效。
  卸下“偽裝”,捅破“窗戶紙”,得讓民主生活會多加點猛料、多添點“辣味”,群眾路線才能越走越好。
  文/向定傑  (原標題:別讓民主生活會淪為“完美話劇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d11ddadf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